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和WWF联合发布国内首套海洋环境教育课程《守护蔚蓝》
2020-09-24

9月24日至26日,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以下简称WWF北京代表处)联合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PF)于第二届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上共同发布了国内首套海洋环境教育课程《守护蔚蓝》。
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是一个健康地球和人类社会福祉的重要基石。无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甚至是食用的海鲜产品,都与我们的海洋健康息息相关。但是,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转变个人意识并让更多公众采取行动,是扭转海洋衰退趋势的主要途径。


《守护蔚蓝》海洋环境教育课程封面 ©️ OPF&WWF


《守护蔚蓝》海洋环境教育课程围绕“认识海洋”、“海洋的重要性”、“海洋面临的问题”和“守护海洋”四个主题展开,旨在提升公众对海洋的认知、正确看待海洋面临的威胁和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并进一步参与到保护海洋环境的行动中,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该课程的编写也极具特色,采用了 WWF 环境教育课程编写理论方法,并通过「邀请式课程编写工作坊」的方式,请海洋保护、环境教育领域的专家、讲师参与到课程共建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已充分考虑未来不同场景面向各类型受众的运用,开发了可自由组合搭配的课程板块。经过培训的讲师,可依托本课程,结合本地海洋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本地化,在保护区、学校、社区、自然保护地等不同场景开展环境教育。

在“粤港澳自然教育联盟——湾区共建交流沙龙”活动上,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代表罗媛楠女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依海而兴,向海而生。而在今年9月,深圳出台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指南’,明确聚焦海洋生态与文化领域,提升深圳海洋文化在全球的辐射力。为了推进全民海洋保护的意识,填补目前国内海洋环境教育课程设计的空缺,《守护蔚蓝》海洋环境教育课程的编写工作应运而生。”同时会上,罗媛楠女士分享题为“如何多方携手共建海洋主题环境教育——暨《守护蔚蓝》海洋环境教育发布”的演讲,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守护蔚蓝》的开发背景以及如何在课程设计中吸纳多方建议、以及考虑探索课程后期多维场景运用,也呼吁多方共同参与海洋保护教育的推广。


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 罗媛楠女士讲述《守护蔚蓝》设计理念 ©️ OPF


《守护蔚蓝》的开发过程中,非常感谢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山原猫探索、广西科学院、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香港教育大学、WWF香港办公室和部分以个人名义参与的WWF环境教育注册讲师的大力支持。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和WWF期待未来能依托更多活动平台,与全国众多机构和个人合作,带动更多公众关注海洋保护,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相关活动详情敬请关注一个地球OPF微信公众号。

欲了解更多详情,请联系:

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PF)环境教育项目经理 陈璘

电话:021-66056623  Email:chlin@wwf-opf.org

守护野生大熊猫
上线时间:
守护熊猫家园,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熊猫和谐共生。
点亮东北虎回家之路
上线时间:
东北虎是全球最濒危的物种之一,修复与改造东北虎及其猎物的家园,增加野生东北虎食物资源。
共同守护濒危物种
上线时间:
留住濒危物种,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用教育守护濒危物种
上线时间:
为了更有效地守护它们,除了协助在地专业团队开展对濒危物种的巡护监测和救助等工作之外,我们正通过多元的教育的方式,提升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濒危物种的了解与关注,将保护理念和行为渗透公众日常生活,形成真实力量。
WWF北京代表处CEO卢伦燕在可持续消费高峰论坛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