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创新力量,守护蓝色家园:蔚蓝星球基金分论坛在深举行
2025-10-29

深圳,2025年10月29日——作为第五届海洋公益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联合主办的蔚蓝星球基金分论坛于10月29日在深圳举办。本届分论坛以“汇聚创新力量,守护蓝色家园”为主题,来自科研院所、公益组织及社区的数十位一线实践者与研究者齐聚一堂,共同分享了由蔚蓝星球基金支持的创新保护模式与在地实践成果。

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秘书长裴彤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蔚蓝星球基金自设立以来已支持49个项目,始终致力于为一线保护行动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平台。他指出,本论坛旨在成为一个激发思想碰撞、凝聚专业共识的平台,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系统性保护模式与协同路径。

分论坛的主题分享聚焦于可持续渔业、滨海社区及物种栖息地三大板块。蔚蓝星球基金项目的往期执行方就项目实践进行了多角度的分享。

在推动渔业可持续转型方面,论坛呈现了两个关键的“双赢”方案。一是来自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的刘凯工程师带来的“生态养殖”模式,通过贝类与对虾的混养,在不影响经济产量的前提下,有效解决了养殖尾水净化的行业痛点。二是来自青岛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的分享,其研究证实改良的一定尺寸的方形网目可以在释放幼鱼的同时保障渔民的经济收入,破解了环保渔具推广的关键阻碍。

在赋能滨海社区方面,一线实践者展示了如何将保护转化为社区的内生动力。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的刘艺在海南北港村,通过培训村民成为生态导览员,并支持其成立本土旅游公司,实现了“社区主导”的可持续生态旅游。蓝蹼珊瑚生态科技的陈婷则在深圳,通过组织潜水员摄影和公共展览,实现了“成果二次转化”,激发了当地居民对海洋生态的自豪感与保护热情。

在政策倡导层面,公民科学的力量得以彰显。海口无境深蓝海洋生态保护中心的刘雪莲分享了在珠海唐家湾的实践。她们通过科学监测记录了海草床因人为干扰导致的“断崖式下降”,并基于此联合多方力量成功推动政府将该片海域划入了海洋生态红线。

在由亚洲公益创投网络(AVPN)气候行动平台总监杨松颖主持的圆桌论坛上,多位嘉宾共同探讨了海洋保护的未来协作模式。与会者一致认为,蔚蓝星球基金应从单一的资助方,升级为一个“共享共有的平台”,通过建立项目简报等机制,加强一线伙伴间的知识共享与能力建设,共同应对海洋保护的新挑战。

在论坛的最后,一个地球华南区域项目主任师华介绍了蔚蓝星球基金项目七年来的历程,为伙伴们颁发了特别的纪念奖杯。愿各位伙伴一同前行,共同守护一个生机勃勃的海洋

蔚蓝星球基金分论坛现场
一个地球秘书长致辞
项目成果分享
圆桌对话环节
活动合影
守护野生大熊猫
上线时间:
守护熊猫家园,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熊猫和谐共生。
点亮东北虎回家之路
上线时间:
东北虎是全球最濒危的物种之一,修复与改造东北虎及其猎物的家园,增加野生东北虎食物资源。
共同守护濒危物种
上线时间:
留住濒危物种,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用教育守护濒危物种
上线时间:
为了更有效地守护它们,除了协助在地专业团队开展对濒危物种的巡护监测和救助等工作之外,我们正通过多元的教育的方式,提升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濒危物种的了解与关注,将保护理念和行为渗透公众日常生活,形成真实力量。
WWF北京代表处CEO卢伦燕在可持续消费高峰论坛上发言